期末体育成绩出来那天,我盯着手机屏幕上的“不及格”三个字,手心的汗浸湿了屏幕边缘。窗外梧桐叶沙沙作响,像一群躲在暗处的嘲笑者,正窃窃私语着我的窘迫——那个连400米都跑不完的“体育渣”,终于还是没能逃过挂科的命运。


其实早在开学第一周,我就预感到了结局。当老师宣布本学期要考800米和立定跳远时,我的心跳瞬间漏了一拍。初中时,我曾是全班倒数第二的“跑步健将”,高中后虽然体育课不再重要,可大学的体育课居然要算学分!这意味着,如果我再像以前那样敷衍,很可能要重修。
为了不挂科,我制定了详细的训练计划:每天清晨5:30起床,绕操场跑三圈;放学后去健身房练力量,增强腿部肌肉。可现实总是残酷的。第一次晨跑时,我刚跑完一圈就气喘吁吁,膝盖传来阵阵刺痛,仿佛下一秒就要断裂。我蹲在跑道边,看着其他同学轻松地超过我,耳边的风声里夹杂着隐约的笑声:“你看那个胖子,跑得跟蜗牛似的!”那一刻,我真想放弃,可想到挂科的后果,又咬着牙站了起来。
测试那天,天空飘着细雨。我穿着湿透的运动服站在起跑线上,双手紧紧攥着衣角,指节泛白。发令枪响起的那一刻,我像离弦的箭一样冲了出去,可刚跑完200米,肺部就像被火烧一样疼,双腿沉重得抬不起来。最终,我以3分48秒的成绩冲过终点,比及格线少了12秒。老师叹了口气,递给我一张补考通知,说:“下次加油吧。”
补考那天,我没有再逃避。我提前半小时到达操场,做了充分的热身。当发令枪再次响起,我不再关注别人的速度,只专注于自己的呼吸和脚步。这一次,我跑完了全程,虽然没有及格,但我笑了——因为我没有放弃。后来,我加入了学校的慢跑社团,认识了很多同样热爱运动的朋友。我们每周一起晨跑,分享彼此的故事,互相鼓励。现在的我,虽然还是跑不快,但我不再害怕别人的眼光。因为我知道,体育课的意义,从来都不是分数,而是教会我们如何在逆境中坚持,如何与自己和解。
如今,每当我路过操场,听到那些熟悉的跑步声,都会想起那次挂科的经历。它像一面镜子,照出了我曾经的怯懦,也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。或许,人生就是这样,有些挫折看似糟糕,却能成为我们成长的催化剂。就像那次未完成的赛跑,虽然我没赢,但我赢得了属于自己的胜利——那就是,我终于敢直面自己的不足,并为之努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