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东京奥运会的圣火点燃时,林远正蹲在体操馆角落,镜头对准平衡木上的运动员。汗水顺着他的鬓角滑落,却丝毫未影响他紧盯取景器的专注。作为央视体育频道的资深记者,这是他第12次奔赴奥运赛场,镜头里跃动的身影背后,藏着无数个不为人知的日夜。

凌晨三点的新闻中心依旧灯火通明,林远揉了揉发涩的眼睛,对着电脑屏幕修改稿件。明天要播出的专题片《十年一剑》,记录着中国击剑队从低谷走向巅峰的过程。他翻出压在柜子底层的采访笔记,泛黄的纸页上密密麻麻写着运动员的名字和故事:“孙一文说‘每次举剑都像在和过去的自己较劲’”,“骆宗诗偷偷告诉我‘其实我怕黑,但站在赛场上就不怕了’”。这些被岁月浸润的文字,最终会化作荧屏上动人的旁白。
“林老师,设备又出问题了!”助理小张的声音打断了思绪。原来是为了捕捉游泳选手训练的慢动作,摄像机突然死机。林远没有慌乱,熟练地拆开机器检修,手指因常年接触电子元件而布满老茧。“当年我练田径时,韧带断裂也没哭。”他轻声对小张说,“做体育记者,就得像运动员一样能扛。”
事实上,林远确实与体育有着不解之缘。23岁那年,他是省队撑杆跳高选手,却在一次训练中严重受伤,永远告别了赛场。正是这次转折,让他选择成为体育记者。“我想让别人看见运动员的努力,就像当初我希望有人看见我的坚持。”如今,他的镜头扫过赛场,总能精准捕捉到运动员眼底的火焰——那是只有真正懂体育的人才能读懂的光。

去年冬奥会期间,林远负责花样滑冰项目的报道。当羽生结弦完成那记标志性的四周跳时,他几乎是本能地按下快门。赛后采访中,羽生结弦说:“我想让更多人知道,花滑不是只有优雅,更有突破极限的勇气。”这句话让林远想起自己当年的训练场景,泪水不知不觉模糊了镜头。
深夜的编辑室里,咖啡杯叠成小山。林远盯着成片的素材,忽然想起女儿的视频通话。小姑娘举着画笔问:“爸爸,你拍的运动员为什么总是流汗?”他笑着回答:“因为他们要把梦想变成现实,必须拼尽全力呀。”挂断电话后,他将这段对话写进手记,后来成了专题片的开篇。
当领奖台上升起五星红旗,林远总会悄悄抹去眼角的湿润。他知道,自己的镜头不仅记录胜利的荣耀,更承载着无数人的期待。那些熬红的眼睛、磨破的手掌,都在诉说着同一个信念:体育的魅力,在于它能让平凡人绽放光芒,而记者的责任,就是把这些光芒传递给世界。
如今,林远依然背着沉重的摄像机穿梭在各个赛场。他说:“只要还能按动快门,我就要继续讲好体育故事。”因为在镜头之外,有太多热血与坚守等待被看见——那是体育精神的注脚,更是人类逐梦的永恒姿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