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五点的操场还浸在薄雾里,我蹲在红色塑胶跑道上,指尖触到地面残留的露水——凉意顺着指缝爬上来,像某种隐秘的信号,提醒我又一次站在了起点。三个月前,当我报名校运会1500米长跑时,全班同学都笑我“不自量力”:那个总躲在教室后排的女生,连体育课跑800米都要喘三分钟的人,居然敢挑战长距离?可此刻,望着天边泛起的鱼肚白,我突然听见心底有个声音在说:试试吧,至少别让自己后悔。

训练是从暑假开始的。每天凌晨五点半,闹钟一响我就跳下床,抓起运动鞋往操场跑。起初的三天,我的小腿像灌了铅,每迈一步都伴随着刺痛;喉咙里的血腥味越来越浓,跑到第三圈时,我扶着树干弯腰呕吐,眼泪混着汗水砸在地上。教练走过来,递给我一瓶冰水,拍了拍我的肩膀:“跑步不是拼狠劲,是和自己的节奏和解。”他教我用鼻子吸气、嘴巴呼气,告诉我“配速”的重要性——原来,长跑不是一味地快,而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呼吸频率,让身体和意志同步。
那些日子,我成了操场的“常驻居民”。看朝阳把云层染成橘色,看暮色给跑道镀上金边,看梧桐叶落满塑胶路面。有一次训练中,我不小心扭伤了脚踝,肿得像个发面馒头。妈妈心疼地说:“要不放弃吧?”我摇摇头,用冰袋敷着脚踝,坐在沙发上研究比赛路线图。窗外的蝉鸣聒噪,我却觉得心里很静——原来,所谓热爱,就是在疼痛中依然愿意为它付出时间。
比赛那天,天空飘着细雨。我站在起跑线上,听着广播里主持人介绍选手名单,手心全是汗。发令枪响的瞬间,我像离弦的箭冲出去,耳边是风掠过耳际的呼啸声。前两圈,我保持着稳定的速度,超过了几位选手;第三圈时,体力开始下降,双腿像被灌了铅,每一次抬腿都需要用尽全身力气。这时,我听见看台上传来班级同学的喊叫声:“加油!你行的!”那声音像一道光,穿透雨幕照进我心里。我咬紧牙关,调整呼吸,告诉自己:“再坚持一圈,就一圈。”
最后一百米,我使出全身力气冲刺。风灌进衣领,带着雨丝的清凉;跑道两旁的观众模糊成一片彩色,只有终点线在眼前越来越近。当我撞线的那一刻,计时器显示4分32秒——比上次测试快了整整一分钟!我瘫倒在草坪上,雨水和泪水混在一起,却笑得像个傻子。教练举着毛巾跑过来,笑着说:“你看,你做到了。”

后来有人问我,为什么要这么拼命?我想起训练时每一个清晨的日出,想起脚踝受伤时仍翻看的路线图,想起冲线时耳边的风。或许答案很简单:体育教会我的,从来不是赢的技巧,而是在跌倒时学会重新站起,在疲惫时懂得咬牙坚持,在迷茫时相信“再试一次”的力量。就像跑道没有真正的终点,因为追梦的脚步,永远都在向前。
如今,每当我路过操场,总会不自觉地放慢脚步。那些在跑道上挥洒的汗水,那些咬牙坚持的时刻,那些冲线时的狂喜,都变成了生命中最珍贵的勋章。我知道,无论未来走到哪里,只要想起风穿过指缝的感觉,想起少年时为梦想奔跑的模样,就有勇气面对一切挑战——因为,体育精神早已融入血脉,成为我生命里最滚烫的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