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的阳光洒在淄博某中学的塑胶跑道上,初三(2)班的同学们正进行着最后一轮长跑训练。脚步声此起彼伏,有人咬紧牙关冲刺终点,有人互相搀扶着慢走恢复——这是他们备战中考体育的日常剪影。近年来,淄博市中考体育政策持续优化,从“选考+必考”升级为“全必考”,分值占比逐年提升至70分,涵盖1000米/800米跑、立定跳远、实心球、篮球运球等多个项目,更强调“过程性评价”与“终结性考核”结合。体育,已从“副科”变为贯穿初中三年的“必修课”。

训练日常:汗水与欢笑交织的赛场
对初三学生而言,训练早已融入生活。每天下午放学后,操场成了最热闹的地方:跳绳组的同学盯着计数器,力求每一次甩绳都精准到位;立定跳远区,大家反复练习摆臂、蹬地、收腿的动作,哪怕鞋子磨破了也不肯停;篮球场的篮筐下,男生们抱着球来回穿梭,女生则专注练习投篮姿势。“刚开始跑1000米时,我连半圈就喘不过气,现在能稳稳跑完,感觉自己的耐力提升了。”初三学生李明擦着汗笑着说。
训练中总少不了趣味插曲。上周三的接力赛模拟测试里,原本领先的班级因交接棒失误落后,队员们没有互相指责,反而围成一圈分析失误原因:“下次我提前两步启动!”“我一定握紧接力棒!”这种“跌倒再爬起”的韧性,正是体育赋予的成长礼物。
家校共育:为青春助力的隐形翅膀
除了学校的系统训练,家庭也成为体育备考的重要阵地。不少家长自发组成“陪练团”,周末带孩子在公园晨跑,或在家设置简易训练场地:客厅铺上瑜伽垫练核心力量,阳台挂上沙袋练爆发力。“以前觉得体育就是玩,没想到现在全家一起动起来,不仅孩子体质好了,我们自己也养成了锻炼习惯。”家长王女士感慨道。
更有细心的家长为孩子定制“训练计划表”:早6点起床慢跑20分钟,晚7点完成跳绳专项训练,睡前拉伸10分钟。“这不是‘内卷’,而是让孩子明白——努力是一种生活方式。”初三学生家长张先生说道。
精神内核:超越自我的青春注脚
中考体育的意义远不止于分数。在一次次重复的训练中,学生们学会了坚持——当肌肉酸痛时依然咬牙完成一组动作;懂得了合作——接力赛中传递接力棒时的默契,篮球比赛中互相补位的配合;更明白了“越努力越幸运”的道理——那些在操场上挥洒的汗水,终将化作考场上的自信与从容。
“体育教会孩子的,是面对人生任何‘赛道’时,都能保持奔跑的姿态。”初三班主任李老师常说。当暮色笼罩校园,操场上仍有一群身影在奔跑。对他们而言,中考体育不是终点,而是一场关于成长的仪式——在这条青春赛道上,每一滴汗水都在书写着属于自己的“破风”故事。未来的日子里,无论走向怎样的舞台,这份在赛场上淬炼出的勇气与韧性,都将伴随他们一路向前。
(全文约750字)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