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晨五点的操场被薄雾笼罩,我蹲在塑胶跑道上系鞋带,指腹摩挲着鞋边磨破的橡胶——这双陪伴了我三年的旧跑鞋,鞋跟处还留着去年省赛时撞在栏架上的凹痕。风掠过耳际,带着青草与露水的气息,我深吸一口气,迈出了今天的第一步。

一、跌倒的阴影
三年前的那场市运会,是我最后一次站在正式赛场上。作为高中田径队的长跑选手,我在三千米的最后一圈冲刺时,膝盖突然传来刺骨的疼痛。我踉跄着摔倒在红色跑道上,耳畔是观众席此起彼伏的惊呼,以及队友急促的脚步声。医生诊断是半月板损伤,建议至少休息半年。可那时的我,像只被折断翅膀的鸟,固执地认为“退出”比“失败”更可怕。于是我把训练服塞进衣柜最深处,钥匙扔进了抽屉的最底层,连路过操场都会绕道而行。
二、重拾的勇气
直到去年冬天,我在小区楼下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慢跑。他的步伐缓慢却坚定,膝盖上绑着护具,额角沁着细密的汗珠。我鬼使神差地走上前去,老人笑着说:“小伙子,跑步不是为了赢别人,是为了赢自己。”这句话像颗种子,在我心里发了芽。
我开始尝试恢复训练:第一天只能慢走两公里,膝盖隐隐作痛;第二天加到三公里,肌肉酸得抬不起腿;第三天……我咬着牙坚持了整整一个月,终于能完整跑完五公里。过程中,我遇到了退休的体育老师张叔,他教我调整呼吸节奏,纠正我的落地姿势,“跑步不是靠蛮力,是要学会和身体对话。”

三、雨中的顿悟
今年春天的一个傍晚,我刚跑到半程,天空突然下起了暴雨。豆大的雨点砸在脸上,视线变得模糊,但我没有停下。雨水顺着发梢流进脖颈,混着汗水浸湿了衣服,我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畅快——就像把过去三年的怯懦和遗憾,都冲刷在了雨水中。当我冲过终点时,浑身湿透,却笑着哭了。那一刻我突然明白,体育从不是简单的竞技,它是一场和自己较量的修行。
四、终点的意义
上周,我报名参加了社区的迷你马拉松。出发时,我刻意放慢了速度,看着身边形形色色的跑者:有推着婴儿车的年轻父母,有拄着拐杖的康复病人,还有像我一样为生活奔波的普通人。当我们一起冲过终点线时,掌声雷动,有人举着手机拍照,有人递来矿泉水。我没有获得名次,但胸口的号码牌却被汗水浸得发皱——那上面印着我的名字,也印着我一路走来的痕迹。
如今,我依然每天清晨去跑步。跑道上的每一道划痕,都是我与自己的约定;每一次呼吸的起伏,都是对生活的热忱。体育教会我的,从来不是如何成为冠军,而是如何在跌倒后重新站起,如何在疲惫中寻找力量,如何在平凡的日子里,活成自己的英雄。
就像此刻,我迎着朝阳奔跑,风里似乎有答案在飘荡:所谓救赎,不过是敢再次踏上那条曾让你摔倒的路,并且,不再害怕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