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暮色漫过信江两岸,上饶体育馆的轮廓在霓虹中渐渐清晰——那座银灰色的巨兽,正以它独有的姿态,接住这座城市的每一次心跳。它不似传统建筑的温婉,却带着赣东北大地的粗犷与灵动,像一位沉默的见证者,记录着岁月里的欢笑与热血。

一、建筑里的山水密码
初见体育馆,最先被击中的是它的“筋骨”。外墙线条刚劲如运动员的肌肉,却又藏着江南建筑的婉约:流线型屋顶仿若信江波涛,金属幕墙反射着天光云影,连入口处的立柱都刻着赣东北特有的竹节纹路。设计师显然深谙地域灵魂——没有刻意模仿徽派的飞檐翘角,却在现代主义框架里,悄悄嵌入了老表的乡愁:那些隐于玻璃后的木格栅,像极了老家堂屋的雕花窗;广场上的石板路,还留着雨后青苔的痕迹,仿佛能听见挑担货郎的吆喝。
夜幕降临,场馆亮起暖金色的灯光,整座建筑化作一块发光的玉,悬浮在城市边缘。这时候,它更像一个温柔的容器,将白天的喧嚣与夜晚的浪漫一并收进怀里。
二、赛场上的青春狂想
对上饶人而言,体育馆最动人的时刻,永远是赛场上的沸腾。记得去年市运会开幕式, thousands of 运动员涌入场地,国旗与省旗猎猎作响,全场齐唱国歌时,我看见邻座的老伯眼眶发红——他年轻时也是田径队选手,此刻仿佛回到了自己的黄金年代。
篮球赛是最燃的时刻。当本土球队打进关键球,场馆内会掀起“人浪”,欢呼声几乎掀翻屋顶;羽毛球馆里,退休教师们组成的“夕阳红队”与大学生们切磋,球拍碰撞声里混着笑声,像一首轻快的交响乐。就连周末的晨练,都有人在塑胶跑道上追着日出,他们的影子被拉得很长,叠在体育馆的墙上,构成一幅鲜活的都市速写。
三、光影间的城市情书
除了体育,体育馆还是艺术的舞台。去年周杰伦演唱会,五万人挤满场馆,荧光棒组成银河,当《青花瓷》的前奏响起,全场齐声哼唱,那一刻,所有年龄层的界限都被打破——有人举着应援牌哭,有人跟着节奏蹦迪,连检票员都忍不住跟着晃脑袋。
更妙的是它作为“公共客厅”的功能。暴雨天,市民躲进场馆避雨,保安小哥笑着递上热姜茶;疫情期间,这里改成核酸检测点,志愿者穿着防护服,在冷风中为居民登记,口罩上方的那双眼睛却亮晶晶的。这些细碎的温暖,让冰冷的建筑有了温度,成了上饶人共同的“安全岛”。

四、永恒的心跳
如今,体育馆旁的商圈日渐繁华,地铁通了,高楼多了,但唯有它,始终保持着最初的模样——不是博物馆式的凝固,而是像一棵树,每年抽新芽,每年结硕果。清晨,老人在广场打太极,动作舒展如白鹤;傍晚,情侣在步道散步,影子被拉得很长;深夜,安保人员巡逻,手电筒光束扫过空旷的座椅,像在抚摸旧友的脸。
有人说,城市是有生命的。而上饶体育馆,就是这座城市的心脏。它跳动着,把热情传遍每一条街道;它包容着,接纳每一种热爱与梦想;它坚守着,见证每一代人的成长与变迁。或许很多年后,当我们想起这座城,首先浮现的不是某栋高楼,而是体育馆里震耳欲聋的欢呼,是灯光下闪烁的荧光棒,是风里飘来的烤肠香——那是属于上饶人的,永远不会褪色的青春记忆。
当又一个黄昏来临,体育馆的灯再次亮起,我知道,这座城市的心跳,从未停歇。